HE LAN SHAN WANG PING
据10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年6月底,随着最后几处麦草方格在沙地稳稳扎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长约153公里、宽10至38公里的区域完成固沙锁边,这标志着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锁边全面完成。“锁边”,靠的便是“麦草方格”——中国独创的治沙固沙方案。这方寸之间的巧思,稳得住沙、锁得住水、挡得住风,守护包兰铁路安全通车,更筑起西北地区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一代代治沙人接续奋斗,70年来在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扎设麦草方格超43万亩。方寸之间纵横交错的麦草方格,不仅是锁住流沙、守护通途的物理屏障,更蕴含着中国生态治理模式的创新。
麦草方格的诞生,并非源于高精尖的实验室,而是来自一线治沙工作者在风沙实践中的反复摸索与顿悟。从最初卵石铺面、沥青拌沙等效果不彰的尝试,到最终定格于1米见方的麦草格子。巧妙地利用麦草改变地表风速,截留沙粒,为沙面的自然稳定创造了微环境。这种将常见的农业副产品——麦草“变废为宝”,扎入沙中,待其自然腐烂后形成有机质,促进微生物活动和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是一个模拟自然成土过程、加速生态演替的智慧之举。麦草方格,成本低廉、方法简易,却能稳住沙、锁住水、挡住风。从固定流沙到培育土壤,再到引入植被,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这种基于深刻自然观察的朴素技艺,其科学性在于对沙漠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的尊重与巧妙运用。

图据宁夏新闻网
七十年来,一代代治沙人扎根大漠,接续奋斗,在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扎设麦草方格超过43万亩,培育沙生植物逾亿株。漫山遍野的方格,记录着无数治沙人的青春与汗水,也见证着治沙技术从纯手工劳作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演进。原本10年左右的自然过程,如今被缩短到1年左右。沙坡头试验站的“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机理、生态作用及在防沙治沙中的应用”项目荣获宁夏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年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在治沙实践中不断改良,如今,科学家通过提纯蓝藻,人工培育后制成试剂,喷洒在麦草方格内能大幅加速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的引入、多功能立体固沙车的研发、植保无人机和电动植苗器的应用,无不彰显着科技创新为传统治沙模式注入的强大活力。从保障包兰铁路畅通,到应用于青藏线等更多交通干线,再到技术成果的对外输出,麦草方格及其衍生的技术体系,展现了一条依靠科技、追求效率更注重长效的务实之举。
麦草方格锁住的,不仅仅是流动的沙丘,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其最显著的成效,莫过于使中卫市实现沙漠化逆转,腾格里沙漠后退25公里,包兰铁路安全通行六十余载。随着沙固绿增,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沙生植物从不足25种上升到450多种,大鸨、金雕等珍稀野生动物频频现身。这片曾经的“死亡之海”重现生机,进而催生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机遇。沙漠从令人望而生畏的“生态负担”,蜕变为独具魅力的特色旅游资源。中卫沙坡头跻身国家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收入数亿元,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诠释。观鸟爱好者沙漠“追鸟”,游客体验“金色沙海”与“绿色方格”交织的奇观,周边村镇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新模式,生态效益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惠及当地民众。事实充分证明,治理改善生态,生态滋养产业,产业反哺治理和民生。麦草方格不仅筑起了一道有形的防风固沙屏障,更铺就了一条通向生态宜居和绿色发展的道路。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这项中国独创的固沙技术便开始服务国内更多沙区,并作为一张闪亮的“生态名片”走向世界。吸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荣誉,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在全球荒漠化威胁日益严峻的今天,麦草方格及其所代表的基于自然、低成本、可复制的综合治理模式,为面临同样挑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它展现的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理念:面对生态难题,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因地制宜的智慧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远见。中国通过麦草方格这一微观载体,向世界传递了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方寸之间的绿色奇迹,是中国生态智慧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有益启示,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腾格里沙漠边缘那一片片麦草方格,如同镌刻在金色沙海上的绿色诗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实践中,中国人创造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展现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藜藜 张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