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贺兰山网评 -> 原创网评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多元科普矩阵激活塞上科学生命力
2025-09-08 17:41:38   
2025-09-08 17:41:38    来源:

  当金秋的阳光洒在贺兰山下,宁夏以“1+8+N”科普矩阵拉开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序幕,这场覆盖全域的科学盛宴,绝非简单的活动堆砌,而是以系统思维重构科普生态的创新实践。

  从科技馆门前广场的沉浸式体验到田间地头的科技小院服务,从高校实验室的开放日到云端科普的千万次传播,宁夏正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锚点,将科普从单向传播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生态系统,让科学精神在塞上江南生根发芽。

  立体矩阵,打破科普传播的维度壁垒

  宁夏科普月的“1+8+N”模式,本质是对科普资源的维度重构。主场活动以“初心・智惠民生”“探索・创新前沿”等四大板块构建立体展示空间,既呈现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的“民生温度”,又展现环境保护、数字素养等领域的“前沿锐度”。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科普“展板+讲解”的平面化局限。

  八大联合行动更实现了科普的全领域渗透:科技小院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让农民成为农业科技的实践者;企业科协开放日展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的密码,缩短公众与硬核科技的心理距离;“石榴籽科普服务”则通过民族舞、民族塔等沉浸式体验,让科学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

  这种“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矩阵模式,如同一张细密的网络,让科普资源穿透行政壁垒、行业边界与地域限制,抵达每一个渴望科学的角落。

  全民参与,从“旁观者”到“共创者”的角色进化

  科普的最高境界,是让公众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科学传播的主体。宁夏科普月的智慧,正在于构建了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典赞・2025科普宁夏”揭晓盛典从357项参选项目中推出35个科普典范,让一线科普人物与团队走向舞台中央,这种“以百姓故事讲科学”的方式,消解了科技的神秘感;宁夏科技馆“科学之夜”的人机合作舞蹈、沙画扎染等互动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巧妙嫁接,让公众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即生活”的真谛。

  更值得关注的是“N个特色活动”中的参与式设计:应急消防科普短视频征集让普通人成为安全知识的创作者,自然资源科普巡展通过少儿手绘地图大赛激发下一代的生态意识,科普讲解大赛与科学实验展演则为科技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舞台。

9月6日上午,宁夏在银川市举办2025年全国科普月宁夏主场活动,推出集展示、体验、展演、互动于一体的多元科普盛宴,全面呈现科技为民、科普惠民的新风貌。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兆莲 摄

  价值锚点,在科技与民生的交汇处点亮未来

  科普的终极意义,在于让科技红利真正普惠民生。宁夏科普月的四大板块中,“初心・智惠民生”直接聚焦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的成果,从卫生健康到食品安全,从防灾避险到低碳生活,每一项展示都紧扣公众日常关切。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普逻辑,让科技创新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抽象概念。

  “云上科普月”的网络展播与线下活动形成闭环,将宁夏的科普实践推向更广阔的空间;科普嘉年华的VR技术、3D打印等展示,则让前沿科技以可触摸的方式走近大众。当科技与民生的交汇点不断被点亮,科普便超越了知识传播的范畴,成为培育创新文化的土壤。

  站在塞上江南的土地上,宁夏“1+8+N”科普矩阵的价值,不仅在于一场活动的热闹,更在于构建了可持续的科普生态。当科普从“一阵风”变为“四季常流”的生态系统,当科学精神从活动现场延伸至日常生活,科技改变生活的诺言才能真正落地。唯有让科普成为全民共建、共享、共成长的生命体验,创新赢得未来的愿景,才能在广袤大地上结出丰硕果实。(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登明)

【编辑】:任岚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