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近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根据铁路部门规定,2025年9月30日之后,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停用,由电子发票取代。这张伴随中国人穿行山河数十载的薄纸,终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自此,铁路报销凭证彻底电子化,纸质火车票作为一个完整的时代符号,封存进记忆博物馆。站台上低头核对票面信息的旅客背影,抽屉里珍藏的泛黄票根,从此成为一代人共同的岁月印记。
这些泛黄的纸片,揉捏过多少次,便沉淀着多少段往事。它表面粗糙的印痕,曾记录你奔赴远方求学的青涩足迹,那上面凝固的日期,可曾是你新婚蜜月行程的起点。每一张车票都是一个微缩的时空坐标,就像从胶卷相机过渡到数码相机,里面珍藏着多少记忆和不舍,而纸质车票与胶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满载着触感的记忆,那票面磨出的折痕,指间油墨的温度,是电子二维码无法传递的体温与情感。泛黄的硬板票、软纸票、蓝色磁介质票,它们排列在时间轴上,成为铁路发展史上人情浸染的独特刻度。
网络图片
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电子票据以其便捷清晰、防伪高效的优势,成为信息时代出行方式的必然代言。而且电子发票的登场带着鲜明的时代基因,不难看出,区块链技术为每张票镌刻唯一“数字指纹”,不仅根除了“黄牛假票”的顽疾,还对广大民众在出行期间,尽可能地保护到个人安全信息,更何况“刷脸进站”“身份证验票”几乎全面普及,3秒过闸的流畅颠覆了排队取票的焦灼;而且全国每年超43亿人次铁路出行,“电子化车票”深刻诠释了低碳环保,铁路部门致力于绿色环保的追求和笃行,每年节省的纸张可铺满数万节车厢,这是绿色发展的必然答卷。
但新生事物的降临并非毫无阵痛,正如人工智能或将取代人类部分工作功能,我们同样担忧,当传统习惯褪去,如何让每一位乘客都安心踏上新的旅程?正如12306客服所说,目前的车站行程信息单打印服务,也是为了那些习惯纸质指引的旅客。过渡期内“纸电并行”,保留了暖心缓冲带,技术迭代的洪流中,真正的文明刻度,在于如何托起那些游得慢的人,这张印着座位号和时间的纸片,成为老年旅客在数字浪潮中的一张稳妥“浮板”。
但纸质车票终将被取代,至少笔者认为,从今往后无需再为保管纸质发票而忧心忡忡,不用担心发票丢失带来的“噩梦”,然而面对变革浪潮,人的感受应当温柔以待。为照顾老年人,应在车站增设专职引导员,保留特殊的人工窗口,或者设置专行的“银发通道”,继而优化12306界面,简化操作步骤,让每个人都能简单明了实现电子购票。只有实施多元化的服务举措,才能确保冰冷的变革不失温度,让所有群体共享技术红利。政策转向之际,服务者当如春风拂面,既推动普惠,又将人文关怀细致编织其中,因为服务理念的升华,比票据形态的流转更为本质。
终点站亦是新起点。当最后一班“纸质票列车”驶离站台,我们告别的也是我们所回忆的,这个亲手传递温度的时代,从硬板票的油墨香到电子票的量子码,变的是载体形态,不变的是人在旅途的期冀与牵挂。绿皮车再慢终将被高铁超越,但车窗外的山河依旧壮丽;纸质票消失于指尖,可那句“旅客您好,欢迎乘车”的问候仍回响在月台。技术能抹去实体痕迹,却抹不掉旅途记忆中的钢轨交响,因为每一段旅程的人生意义,从来不在车票的材质,而在那颗奔赴远方的心。
纸质票据的历史落幕,乃是信息时代对效率与便捷的必然抉择。但科技无情人有情,从此“一证通行”的便捷,大大提高了效率和体验,让旅途的“最后一环”不再成为负担,在信息安全技术的“钢铁护盾”保障下,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安全性水平。而且服务者仍保持始终如一的温情,一张车票形态的消失,换来旅客对行程的信任与安心,科技的车轮纵使疾驰如风,总有一双温暖的手,为每个需要的人按下暂停键。(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