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2025年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我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心情是激动的,内心是暖暖的,组织的关怀和鼓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
五年一次的劳模表彰大会,每次都会邀请一些往届表彰的劳模作为特邀代表,每个省市自治区一般都有四位,每个人选,都要履行必要的手续并报全国总工会批准。在选出的“特邀代表”中,有许多是十几年前、几十年前就闻名全国的老劳模,申纪兰(已去世)、包起帆、郭凤莲等著名劳模已经连续参加多次了。而我,有何德、何能、何功,居然忝列其中?为此,我既兴奋又不安。
算起来,这是我第四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活动了。
1997年,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为了显示表彰的隆重性,中国记协特意将颁奖活动安排在人民大会堂。此前,中国记协专门召开了评奖揭晓座谈会,安排包括我在内的10位获奖者在会上发言。事后,《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业内刊物纷纷向我约稿,人民日报连发了四篇通讯,报道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位“百佳”的事迹。颁奖活动则是在“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期间举行的,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到场,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第二次,就是201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了。早在2000年,我被评为宁夏先进工作者。10年后的2010年,我再进一步,成为全国先进工作者。那次,我虽然是以获奖者的身份参会,但并没有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获奖者,而是见缝插针地做些采访。动身之前,我参加了当地的表彰活动,完成了特写《花开时节又逢君》,这是对同时获奖的小学教师王小花的跟踪采访。到了北京,在排队进入人民大会堂时,我跟在盲人劳模王结和他的爱人后面,随机进行了采访。就是这次时间有限的采访,让我发出一篇很有可读性的新闻特写:《劳模团里的“编外劳模”》,为了突出这篇稿件,光明日报编辑部还配发了图片。
2015年,我的职业生涯进入了尾声,但我的工作热情丝毫未减。有关部门让我第一次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这一次,我摩拳擦掌、信心满满,准备利用这个特殊的身份(可能我是“特邀代表”中唯一的记者)抓几篇有特色的稿件,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对我的想法很支持。熟料,整个颁奖活动只有一个大会,并没有安排其它活动,且在北京逗留的时间总共不足24小时,所有采访都难以展开,这让我很失望,但我并没有气馁,凭着以往练就的新闻敏感,还是采写并发出了三篇有特色的报道:《劳模表彰大会“特邀代表”名人多》《每一枚奖章,都是一份光荣》《普通人,普通事》。
退休后,我延续了自己的“职业惯性”,依然笔耕不辍,每年发稿都有几十篇,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得到了各界的肯定。
没想到,2025年的表彰大会,又让我当一次“特邀代表”。虽然已经退休9年了,但我仍想再试身手,希望不虚此行。
4月27日清晨,我自银川出发,充满期待地踏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庄电一)
(庄电一,系本次表彰大会的特邀代表,光明日报高级记者,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