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4人嵌入自治区决策中枢,3人深耕地市改革前沿,6位医疗菁英驻守区市属医院。中央第24批博士服务团的13位博士把论文写在宁夏大地上,他们以实干作风赢得本地干部的赞誉,为宁夏干部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4月22日《宁夏日报》4版)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选派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是党中央支持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养锻炼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自开展以来,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先后向宁夏输送了24批286名博士服务团成员。一批又一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扛起重任、潜心科研,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用爱国情怀、学术造诣和科学态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扎扎实实把论文写在了宁夏大地上。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专家刘爱华(右一)挂职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期间,赴吴忠市人民医院开展义诊。宁夏日报记者 马 骏 铁志平 李 良/图
把论文写在宁夏大地上,要始终心系基层,心系群众,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针对宁夏具体需求,把劲儿使在刀刃上。做研究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听听群众的想法,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不能光在实验室里写论文,要把研究做到田间地头、工厂社区,让科研成果真正帮到老百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李爱峰博士积极争取中华预防医学脊柱专业委员会等支持,开展了脊柱贫病救助、少儿脊柱侧弯疾病筛查、专科医生培训等系列公益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为百姓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把论文写在宁夏大地上,应下苦功夫、做真学问,把研究项目、学术课题放到宁夏来做。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在书斋里和实验室中穷经皓首,更需要在广阔大地上干一番事业。要发扬科学家精神,守住学术道德底线。只有静下心来,不被浮躁风气带偏,才能真正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更好地造福老百姓,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宁夏水治理方面的难题,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杜鹏博士因地制宜组织实施流域示范性治理工程,一举扭转连续5年为劣Ⅴ类重度污染水体的固原市清水河三营国控断面,实现宁夏国控断面劣Ⅴ类水体“清零摘帽”。
把论文写在宁夏大地上,要把更多的好项目和优秀人才引进宁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宁夏人才缺乏的现状,要关心和支持宁夏各项事业发展进步,内引外联,牵线搭桥,深化合作,发挥“传帮带”作用,给宁夏培养出一批“永久牌”优秀人才,增强所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陕西师范大学杨聚鹏博士率队赴40余所高校引才,帮助宁夏师范学院引进10名博士,积极推动二级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服务团的博士们如一团聚集人才能量的火种,正在点亮宁夏聚才引智的“满天星”,为宁夏连接起一条可以承接延续的智慧链条。
有人这样形容一批批博士服务团的拼搏奉献精神:“当我们仰望星空,璀璨的星河已将夜空点亮,而当我们俯瞰大地,大地上的星火,正创造着属于我们时代的光。”一年又一年,博士服务团的成员们在宁夏进行着一场奉献智慧、自我成长的接力,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二篇博士论文”,在他们的努力下,宁夏这片沃土定将绽放更加芬芳的科技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创新果实。(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宁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