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4月14日,清晨的阳光穿过低垂的柳树梢,在德馨公园洒下斑驳光影,68岁老人赵玉芬正悠然晨练;不远处的悦邻里微公园里,几个孩童嬉戏玩耍……这些美好画面背后,是银川市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银新苑南社区以“一针穿千线”推进精细化治理的生动实践。(4月15日《宁夏日报》)
银新苑南社区打造宜居巷“宜居·时光里”品牌街巷(图片来源:共产党员网)
曾经,银新苑南社区是城市治理难题的“集聚区”。飞线充电如空中蛛网,小广告似“牛皮癣”反复滋生,破损井盖暗藏隐患。这些“线头”杂乱无章,不仅影响了社区环境,更关乎居民的安全与福祉。如今,社区以“绣花针”般的细腻功夫穿引“千条线”,将无序的“线头”织就成有序的“治理网”。这不仅是环境上的整治,更是一场以民生为经纬、以智慧为针脚的基层治理革命,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可借鉴样本。
破题之要,在于把准“线头”的民生温度。社区治理的“线头”,实质上是居民生活的“痛点连线”。飞线充电屡禁不止,表面上是安全意识问题,深层则是充电桩配套不足的民生缺口;小广告屡清不绝,折射的是便民信息发布渠道的缺失。银新苑南社区没有停留在表面治理,而是蹲下身段问需于民。他们发现居民为图方便冒险飞线充电,便立即协调安装公共充电桩,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洞察到小广告背后的信息需求,便设置可擦写的便民留言板,为居民提供信息发布的平台。这种“把问题当课题”的治理思维,让每个“线头”都成为连接民心的触点,体现了基层治理的首要法则:只有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让政策真正“扎”进百姓心坎。
解题之妙,在于善用“针线”的创新思维。治理难题如同乱线团,简单“剪断”易留隐患,唯有“穿针引线”才能化繁为简。面对飞线充电问题,社区摒弃“一刀切”的禁止令,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既划定充电禁区确保安全,又引入市场化力量建设充电设施满足便利;治理小广告时,没有陷入“清理—反弹”的循环,而是变“堵”为“疏”,将杂乱墙面转化为便民信息栏,让“城市牛皮癣”蜕变为“民生服务窗”。这些举措背后,是治理逻辑的根本转换——从“管控思维”转向“服务思维”,用创新解法将治理“难点”转化为民生“亮点”。真正的治理智慧,是从群众角度出发,用创新思维“穿针引线”,让政策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织网之基,在于筑牢“针脚”的落实力度。治理蓝图再美好,也需扎实“针脚”来落地。银新苑南社区的网格员们,用网格巡查本、重点人员台账、问题上报手机三件“法宝”,记录并处理了百余件民生小事。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是基层治理最坚实的基石。精细化治理不是口号,而是“铁脚板走出来”的责任。当治理的“针脚”密到能接住民生的“细沙”,社区才能成为居民安心的港湾。
古人云:“致广大而尽精微。”银新苑南社区的治理实践,正是对这一智慧的当代诠释。城市治理的千条线,最终都要靠基层这根 “绣花针”来穿引。这根针上,既要有直面难题的担当,也要有深耕细作的耐心,更要有开拓创新的智慧。当更多社区拿起“绣花针”,在细微处下足“笨功夫”,城市的每个角落必将绽放出治理的繁花,让居民在触手可及的幸福里,看见基层治理的光。(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