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当杭州东站被“秋假大军”挤满的画面登上热搜,当中办、国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写入国家政策,一场关于时间配置的社会实验悄然拉开帷幕。这不仅是对教育规律的再审视,更是对“时间贫困”时代症结的系统回应。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中,如何让时间回归服务人的本质,成为衡量发展质量的新标尺。
2024年8月8日拍摄的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毛都草原深处的一家民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我国劳动者年均法定休息日虽达120余天,但“隐形加班”“带薪休假难落实”等现象普遍存在。2024年调查显示,超六成职场人年休假未休满,双职工家庭更陷入“假期错位”困局:孩子寒暑假时家长无暇陪伴,春秋工作日却又难寻亲子时光。这种时间配置的“剪刀差”,直接催生了“候鸟式旅游”“快餐式消费”等畸形现象,既挤压了消费升级空间,也加剧了社会焦虑。杭州家长对春秋假“刚开学又放假”的抱怨,恰恰暴露出社会时间治理的深层矛盾。当个体时间权益让位于效率追求,发展的温度便逐渐冷却。
中办、国办此次政策创新,本质上是通过制度设计重构时间生态。将春秋假与带薪年休假衔接,形成“弹性错峰休假”体系,实为创造消费的“时空折叠”:劳动者既能利用春秋假实现深度亲子游,又可借助分散假期开展文化体验、技能提升等“自我投资”;中小学假期与杭州“最美四月天”“金秋十一月”的季节耦合,更将教育规律、自然禀赋与消费周期深度融合。这种设计超越了简单的假期增量思维,转向时间资源的价值重组。正如浙江富阳通过“三权”分置盘活农房般,时间也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沉睡价值。
政策落地面临三重张力:其一,企业执行动力不足,部分用人单位将带薪休假视为“福利”而非“权利”,甚至衍生“休假影响晋升”的潜规则;其二,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杭州家长反映的“秋假照护难”暴露出托管服务、研学活动的短缺,若无配套支持,假期可能异化为“家庭负担”;其三,区域协同难度大,各地休假安排差异可能导致跨省消费的“时间鸿沟”。更值得警惕的是,若简单将春秋假异化为“消费刺激工具”,忽视其教育调节功能,恐将陷入“为放假而放假”的形式主义陷阱。
基于此,破解困局需打好政策组合拳:制度层面,可将带薪休假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休假维权直通车”,对拒不落实单位实施联合惩戒;服务层面,借鉴杭州“春秋假+研学旅行”模式,推动学校、社区、商业机构共建假期活动矩阵;技术创新,开发“错峰消费地图”,通过大数据引导供需精准匹配。更重要的是,需重塑社会认知:休假不是生产的“暂停键”,而是消费的“启动键”,更是人力资本再投资的“转换键”。
从1919年福特汽车推行带薪休假提升生产效率,到今日中国以制度创新激活消费潜能,休假制度的演进始终映射着社会发展阶段,当杭州小学生漫步西湖品读苏堤春晓,当年轻父母带着孩子体验冰雪季的北国风光,这些由“时间解放”催生的消费场景,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正如《方案》所启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创造财富,更要创造享受财富的时间。毕竟,美好生活的真谛,既在于“劳有所得”,更在于“闲有所乐”。(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