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预见将来,青年人就是一面镜子。
如今,年轻人成长于信息爆炸与高科技迅猛更迭的时代,“指尖课堂”是其共同经历,“认知多元”是他们的明显特点。当AI狂飙袭来,学生群体同样首先成为AI+的家族成员。今后这世道一定是AI无疑了。
如今在大学校园,AI已经成了公开的“写作神器”。写论文时,从确定选题、梳理大纲到填充内容,AI一概都能代劳,借助AI,很多学生只需输入关键词,几分钟内就能得到一份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大纲,再根据大纲让AI细化内容,一天之内就能完成初稿,而学生本人只需花些时间核对信息、优化表达,就能交上一份质量上乘的论文。
在职场,AI更是“提升工作效率神器”。作为媒体文案写手,以往为写一篇专稿,必须在网上搜索大量资料,并反复斟酌文案,不断改动结构层次,修饰字句色彩,每次都忙得焦头烂额,至少要耗费两三天。但现在,只需输入AI求助,瞬间就能得到多份不同风格的文章框架,短短两个小时就能彻底搞定!
AI写作工具的强大与便捷,无疑是当下流行迅猛的重要原因。以知名AI写作助手为例,它能在瞬间剖析输入的关键词,快速从海量数据库中精准检索相关素材,随后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这些素材融合,生成一篇逻辑清晰、内容翔实的文章。这对于那些被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所迫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救命稻草”。操作简易性更是降低了写作门槛,让几乎所有人都能轻松上手,无须深厚的文学功底,不必精通复杂的写作技巧,只需在对话框中输入需求,就能得到一份看起来“像模像样”的作品。这种速成式操作,使得AI写作迅速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人们在写作困境中寻求解脱的首选。
曾几何时,文案写作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场关于思维素养、认知逻辑的深刻锻造与搭建,是一场与知识智慧及其灵感的深度对话,可如今,AI似乎改变了这一传统轨迹,让人们无须再苦思冥想就能得到现成的“完美文字”和“合格产品”。于是AI很快在现代社会“风卷残云”一般推行,然而乐极生悲!人们开始变得没有AI就不会创作,更写不出文章了,这又是AI带来的另一种焦虑:
当习惯了用AI代劳并依赖于它,许多人就陷入了创作“泥沼”。一旦被要求自主创作思考,却发现思维被束缚被抽空,久久难以敲打键盘,好不容易开了头,不仅文字苍白无力,逻辑也混乱不堪,前后矛盾。
在学校更是如此,长期依赖AI让学生知识基础得不到应有的巩固锻炼,逐渐出现“退化”的迹象。无论是物理、化学中的实验推理,还是数学、哲学理论的推导演绎,这都需要学生构建思维逻辑链条。然而,AI给出的推导结果,让学生们不再主动去思考因果关系、条件假设和求证过程,同时利用AI作弊,也使教育受到严重危害:美国一高校在对某专业学生论文进行审查时,发现近半数的论文疑似基本上由AI代写,这些论文语言风格成熟、专业术语运用精准,起初让导师们颇为惊讶,但深入探究后,却发现内容雷同空泛,缺乏学生个人的研究论证、深入思考痕迹。类似事件在国内高校也时有发生,当下从高中到大学,学生利用AI作弊的现象均在增加!据调查,约30%的高中生完全借助AI完成作文;在高校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0%。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破坏了教育公平,让那些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学生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认可,更侵蚀了科研学术环境的根基,长此以往,学术研究将沦为虚假成果的堆砌场,创新活力也将被扼杀殆尽。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长期使用AI,大脑会逐渐形成一种惰性思维,习惯了直接从智能工具获取现成的思路与框架,自主构思、组织内容的能力就慢慢退化了。如同习惯了乘坐电梯,突然要爬楼梯时,才发现双腿已经没了力气。
过度依赖AI还会让文章失去灵魂,原创性和独到性大打折扣。如今,在各大内容平台上,充斥着大量风格相似的文章,语句通顺,层次分明,但内容都是既定模式和算法拼凑,读来基本没有更新颖的思想。不少创作者为了追求速度,直接套用AI给出的模板,把一些热门元素拼凑在一起,毫无个人特色与深度思考和新锐视角,当创作者习惯于此,自身的创新思维就被禁锢,无法自觉并难以突破。
凡事必有利弊,AI既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让写作门槛降低,却也在悄然间滋生出过度依赖的“病症”,使原创性受损,自主创作能力退化。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彻底摒弃AI写作。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学会正确与AI相处,把握好使用它的“尺度”。一方面,充分利用AI优势提升办公写作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时刻警惕陷入依赖的陷阱,不忘锤炼自身写作“内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AI,让它成为日常创作的得力助手,同时坚持独立思考分析、学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体会。实现人与AI的协同共进,让创造更有特点和个性,让写作绽放新的光彩。(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刘鑫 文中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