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春节期间的饭菜丰盛程度,往往被视为对节日的重视、对生活的热爱,表达着对家人、客人的热情款待。过年时,饭菜有剩余,寓意“年年有余”,承载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期盼。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每户家庭平均能产生近2公斤的剩菜剩饭,“做一顿吃三天”成了不少家庭的常态。
新华视点新闻配图
应该看到,从种植、养殖到加工、摆上餐桌,每一份食材都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随意丢弃这些剩余的食物,就是对食物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大量食物垃圾的产生,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剩菜剩饭也往往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反复加热、食用剩菜剩饭,不利于身体健康。
在节日场景中,人们对多样化食物的本能追求也被放大,降低了对浪费行为的道德敏感度,削弱了对食物浪费行为的约束力,导致一些家庭在置办年货、准备春节饭菜时,宁多勿少、宁滥毋缺,让年年“有余”变了味。
再者,餐饮浪费缺乏系统全面的统计调查制度,难以准确掌握浪费的比例、规模、分布等情况,不利于反浪费措施的推进落实。对大多数餐饮店而言,往往倾向于推荐高价套餐。一些餐厅在节假日还推出价格高昂且菜品数量象征“十全十美”“要发”等“吉祥宴”“富贵席”套餐,服务人员还不时提醒“少了不吉利”,导致“盛宴”变“剩宴”。部分外卖平台上,节假日推出满减促销活动,一些消费者为凑单而多点菜品,最终导致食物浪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明确,建立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这为精准施策反食物浪费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如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舌尖上的浪费”治理显现成效。比如,中秋节期间,一些企业推出“迷你版”月饼,因份量小受到大量年轻消费者追捧;一些企业推进“小份菜”“小份套餐”“单人餐”等,广受消费者青睐;一些地方推出餐饮“红黑榜”,将反浪费纳入餐厅评级体系,上榜企业可获税收优惠等。然而也看到,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餐饮浪费现象仍有发生,吃不完、不打包等情况值得关注,反食品浪费依然任重而道远。
餐饮浪费问题时常反复,需构建多元治理体系,从制度完善、技术赋能、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发力。
一方面,广大餐饮服务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在确保食品安全基础上,提供经济套餐,根据客人需求提供半份菜、小份菜,放置反浪费标识,主动提醒顾客理性消费、适量点餐,切实树立行业新风,争做抵制浪费的推动者。
另一方面,市场监管、发改、商务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配合,科技赋能,通过智慧餐饮系统优化供需匹配,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后厨食材消耗、提醒采购动态调整,完善餐厨垃圾收运监管系统,对不遵守反食品浪费有关规定的餐饮服务经营者按规定提醒约谈、督促整改,持续强化违法惩治。
此外,广大消费者也要以身作则,积极做光盘行动的践行者,自觉做到酒席不铺张、宴请不浪费、点餐要合理、剩菜要打包,主动引导身边人加入节约的队伍,对浪费行为要善意提醒、友好提示,培养“餐餐不剩”时尚新风。(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