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贺兰山网评 -> 原创网评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给涉企行政检查戴上“紧箍咒”
2025-01-12 09:19:56   
2025-01-12 09:19:56    来源:宁夏新闻网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宣布,1月1日起,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新规提出,执法人员“检查必亮码”,即在检查时,除了亮执法证以外,还要出示“检查码”。同时,对同一经营主体同一经营场所的有计划现场检查一般每年安排一次。

  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是政府履行法定责任、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是法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地区一些领域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改善。如,司法部发布的第一批行政执法监督典型案例中,就有企业反映每年都接受上百次检查,其中最多的是2021年迎接检查326次,接待检查人员5344人次,“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迎检负担让企业苦不堪言、疲于应付。更有甚者,突破法治底线,把涉企检查异化为逐利执法,甚至搞“远洋捕捞”违规异地趋利性执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明确提出包括“严禁逐利检查”“严禁任性处罚企业”等在内的“五个严禁”,提出了包括“不得乱查封、乱扣押、乱冻结、动辄责令停产停业”“不得以观摩、督导、考察等名义行检查之实”在内的“八个不得”……一系列规定直指现实问题,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维护权益。

  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规范高效的涉企执法。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就是不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不给企业设不合理门槛、添麻烦、增负担,让企业一门心思抓发展。从本质上讲,是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不等于绝对不扰、放手不管。而是更多采取正面清单、非现场、穿透式等无感式监管执法,维护企业的“安宁经营权”,让企业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专注于经营活动与发展。如,北京推出的“无事不扰”企业清单改革,四川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不予、免予、从轻、减轻、从重处罚清单,都是落实包容审慎执法,提升执法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强化企业的内生动力,强化自律意识,持续加强企业规范化管理,促进良性发展。生态环境系统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将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原则上以非现场监管为主。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各地纳入正面清单企业5万余家,对正面清单企业开展现场检查次数同比下降17%。去年以来,北京探索运用视频AI识别、设备感知、物联感知、数据比对、大数据筛查、远程检查、网络巡查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行以非现场监管为标志的数字化监管改革。预计到2026年,北京非现场检查量将超60%。

  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杜绝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并不等同不检查、免检查,其实是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数智赋能,创新优化监管执法方式。为全面构建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着力营造“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去年,北京市聚焦降低主体负担、激发主体活力,推出了“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试点改革。截至11月底,全市纳入“无事不扰”清单的企业已达10.5万户,被检查量环比下降79.1%。像浙江开展的扫码检查与反向监督试点;海南上线涉企活动统筹监测系统,赴企业开展调研检查等需预约或登记;重庆南川区“综合查一次”,让监管职能“瘦身”;生态环境系统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运用的非现场执法监管机制等。无不是为企业发展“松绑”,为营商环境“赋能”,让企业将更多的精力、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与服务提升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旨在防止逐利检查、任性检查、运动式检查,确保行政检查于法有据、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要规范行政检查行为。既要防止检查过多和执法扰企,又要保证必要的检查有效开展。执法监管部门要大力推进精准检查,创新涉企行政检查监督方式,推广“监督+服务”模式,实现常态化监督。另一方面,要有机贯通各类监督方式,形成整体监督合力。(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厚美)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