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转眼间,2024年“十一”小长假又到了。每到这个时候也都是人们开阔眼界、放松身心去旅游和娱乐的重要节点。然而,每到这个旅游的节点,却也总会出现部分游客“任性”过头,乱涂乱画、攀爬文物、随地如厕等不文明行为,结果,看风景的人自己却常常变成了“风景”。
9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古镇,当地艺人为游客表演国家级非遗“火龙灯舞”。新华社
当然,面对这一些屡禁不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正如不少网友的疑问:这到底是管得太松,还是处罚过轻?
究其原因,一方面确实在于犯错成本太低。目前,尽管从国家层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等作为处罚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依据,但相关措施还是不够强硬,处罚条款依然存在着弹性空间。比如,在敦煌莫高窟内,明令禁止游客任何形式的拍摄和录像,但却总会有游客在莫高窟内拍照录像,还将影像和照片放到社交平台等不文明事件,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也在于社会对文明旅游的知识宣传教育还不到位,有的游客甚至会在所经之处故意留下“到此一游”的字样,并拍照发到朋友圈进行炫耀,对这种不文明行为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显然,这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损害了相关景区的环境和形象,也影响了其他游客的游览体验。
9月1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稻田小镇”,游客乘坐小火车在稻田旅游观光。新华社
为此,要想更好推进文明旅游,一方面,防患于未然才是处理该问题的最优方法,社会需进一步提升广大游客的文明素质,从“根”上树立起文明旅游的意识。比如,以不定期的方式,经常开展一些文明旅游宣传活动,进而促进游客都能自觉服从景区工作人员的管理,自觉排队购票,自觉维护景区各类设施。
9月16日,游客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新华社
另一方面,也要靠惩戒约束。在坚决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游客具体的违法违规情节、文物受损程度,开出相对应的罚单和处理,该纳入“旅游黑名单”就纳入“旅游黑名单”,该罚款就罚款,从而使违规游客都能切实感到“肉疼”,实现“罚有应得”,倒逼游客自觉加强自律,逐渐促成文明旅游的新风尚。
总之,“十一”出游,请记得把文明也带上!只有把文明理念根植心里,把文明意识装进行囊,才会收获一路的好心情和好风光。(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吕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