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贺兰山网评 -> 贺兰山青评
【贺兰山青评】是冲动还是深情?请理性看待……
2025-11-10 09:55:52   
2025-11-10 09:55:52    来源:宁夏新闻网

  近日,吉林师范大学校门外,一个名为“大铁锹炒面”的摊位悄然走红。只因上大二的女儿在视频通话中说了一句“学校的饭没有家里的味道”,摊主李师傅便毅然辞去工作,来到女儿读书的城市,支起了这个摊位。这份看似冲动的决定,起初并未得到现实的青睐——开业第一天,他只卖出了7份炒饭,收入不到70元。女儿心疼父亲,将自家的故事发到网上,没想到竟引发了一场温暖的“反转”。第二天,摊位前破天荒地排起了长队。一份寻常的炒饭,因承载着父爱的重量,一夜之间暖遍了整座城市。

新闻配图

  故事至此,一幅亲情温暖的画面已然动人。然而,当感动的情绪逐渐沉淀,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为女儿一句不经意的话,父亲便放弃事业、远赴他乡,这究竟是深情的体现,还是一场不计后果的冒险?这份亲情的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从情感角度而言,李师傅的选择有其深刻背景。女儿自幼失去母亲,父亲曾为救治罹患白血病的妻子倾尽所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这份“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的承诺,已超越寻常的父爱,成为一种情感守护。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亲往往不擅表达情感,而李师傅将抽象的关爱转化为具象的日常陪伴,这对正值价值观成型期的女儿而言,无疑是一堂关于责任与担当的生动课程。

  然而,在一片感动之外,反对的声音也同样值得倾听。尤其从教育与成长的角度来看,此举或许存在“过度保护”的隐忧。

  在国际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术语叫做“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他们犹如直升机般悬停在孩子上方,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随时准备介入。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自主需求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核心。然而,“直升机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往往过度干预,无形中削弱了孩子的自主性,使他们变得过于依赖他人,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不计成本的付出可能带来双重风险。

  一方面,放弃稳定工作选择创业本身具有相当的经济风险。若无网络流量的意外眷顾,家庭将面临创业失败与经济断流的双重压力。

  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沉甸甸的付出容易转化为子女的“情感债务”:当一方过度付出,而另一方没有给予对等的付出,付出少的这一方感觉欠了对方的“感情债”。这个时候父母付出越多,孩子就会觉得越沉重。当父母付出远超常规时,子女可能因愧疚感而将“回报父母”置于个人发展之上,影响其独立人格的形成。

  社会的温暖回应确实彰显了人们对纯挚情感的珍视,但在一片感动声中,我们更需保持理性思考。

  理想的亲子关系应该如纪伯伦所言:“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父母之爱,需要找到守护与放手之间的平衡点。家长在表达关爱时,或许可优先选择培养子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直接代为解决。如通过视频指导女儿学习烹饪,既传递关爱又锻炼其生活技能。

  另外,重大家庭决策应进行充分风险评估,制定备选方案。若李师傅在搬迁前能先通过短期探访试水,或保留原工作请假尝试,将更稳妥。

  “炒饭爸爸”的故事,我们很难也不应用简单的“值”或“不值”来评判。

  它之所以动人,在于父女之间相依为命、彼此守护的深情联结,以及那份不顾一切去兑现承诺的纯粹。

  而它所引发的争议,则关乎爱的表达方式与分寸感——再深的感情,也需要考虑现实的风险与子女独立的心理空间。

  社会的进步,不在于推崇某一种极致的付出模式,而在于包容多元的家庭叙事,并倡导一种更为智慧的爱——它既是温暖的守候,也是得体的退出;既是归航的港湾,也是托举飞翔的风。

  作者:杨文浩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卓越班

  指导教师:谢明辉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