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贺兰山网评 -> 贺兰山青评
【贺兰山青评】艺术教育,走在迷茫与突围的十字路口
2025-10-20 15:04:29   
2025-10-20 15:04:29    来源:宁夏新闻网

  近年来,艺术生群体始终处于舆论焦点。表面上看,他们是才华与颜值并存的“天之骄子”,实则却面临着深刻的生存焦虑与职业困境。

网络图片

  2025年8月,中国音乐教育网发布的一则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全国36所高校拟撤销52个艺术类本科专业点,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9所“双一流”高校赫然在列。而早前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绘画、音乐表演等传统艺术专业已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60%,部分院校甚至出现“全班转行”的极端案例。这些数据揭示了艺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折射出我国艺术教育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专业长期以来被异化为升学“捷径”。部分学生选择艺考的初衷并非源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因为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这种功利导向导致高校艺术专业逐渐沦为部分低分考生的“避风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进一步恶化了艺术人才的培养环境。

  更严峻的是,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中。课程设置数十年不变,教学方式墨守成规,各高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在数字技术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这种封闭的培养体系已远远落后于时代需求。以播音专业为例,单纯“照稿播报”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更需要采、编、播、导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然而,许多高校斥巨资购置新型设备后,却陷入“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用”的尴尬局面,设备长期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从就业环境来看,艺术生的就业之路并非仅仅关乎个人才华与努力,更折射出外部环境的深层拷问。当“重流量轻功底”成为部分文化市场的潜规则,当完善的薪酬待遇与广泛的社会认可尚不完善,当艺术的星空在他们心中熠熠生辉时,脚下通往殿堂的路却愈发显得崎岖嶙峋。这些满怀热忱的年轻人,终于在一次次的碰壁后,尝到了那句话的滋味:理想丰满得如同春日原野,现实却骨感得只剩冬日枯枝。

  这不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对艺术教育的警醒。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艺术生群体不能坐等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应主动求变,将挑战视为转型的契机。打铁还需自身硬,艺术生应积极打破知识壁垒,主动实现“艺术+”的学科跨越,构建复合型能力体系。同时,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创意落地,让才华接上地气;在融媒体时代,更要善于利用多元平台展示自我,将多媒体作为个人才华的“放大器”。

  与此同时,高校的艺术教育也急需一场从“育才”到“育人”的深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需从单一技能的传授,转向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的培育。高校应大胆引入业界一线导师,吸收前沿动态,强化学子的创业能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习与项目孵化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策划、运营管理及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为其顺利融入产业、甚至引领创新铺平道路。

  艺术专业的撤销潮并非艺术生的末路,而是艺术教育重生的起点。这场调整正如大浪淘沙,淘汰的是僵化的培养模式,保留的是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当高校不再将艺术专业视为“避风港”,而是着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源”,艺术人才才能真正在时代浪潮中展现价值,让艺术教育回归其启迪心智、推动创新的本质使命。

  作者:钱昱璟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播音主持艺术班

  指导教师:谢明辉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