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贺兰山网评 -> 贺兰山青评
【贺兰山青评】善良,是最动人的流量密码
2025-07-29 14:14:57   
2025-07-29 14:14:57    来源:宁夏新闻网

  近期,河南新乡卫辉女孩李福贵凭借在乡村卖货的真实记录走红网络,数百万网友被她传递的温暖与善意所触动,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专访报道,让这份质朴的力量收获更多关注。她的走红,不是偶然的流量狂欢,而是对时代精神困境的温柔回应,更是一曲乡土文明在数字时代的觉醒之歌。

新闻配图

  以真实为笔,绘就乡村画卷。当滤镜成为短视频的标配,李福贵的镜头里,只有沾满晨露的豆腐、皲裂如树皮的手掌,以及老人眼角深深的笑纹。

  她记录的不是精心编排的“乡村奇观”,而是陌生奶奶的热情邀约;是村中大爷的腿脚不便;是自己凌晨装车时呵出的白气;是一声声打破乡村静寂的“打豆腐的来嘞”。

  这种“反美学”的记录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最真挚、最纯真的情感,原来真实的乡村不是田园牧歌,而是浸透汗水的土地与饱含温度的守望。李福贵让“被遗忘的角落照进光芒”,让人们在数字迷雾中触摸到生活的肌理。

  以善良为墨,书写人性华章。在流量经济的逻辑里,“善良”常被异化为变现工具。

  而李福贵的善,是看到老人钱不够时主动抹零的豁达,是为探望腿脚不便老人而经常绕道的执着,是用画布为老人圆“天安门留影梦”的巧思。

  这种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乡土社会延续千年的互惠伦理,她送村民点心,村民回赠自家鸡蛋;她帮老人晒麦子,老人叮嘱她添衣裳……

  双向奔赴的温暖重构了商品交易中的情感维度,让冰冷的货币流动重新染上人情的温度,她用行动证明,善良不是稀缺品,而是人性本真的光芒。

  以坚韧为纸,传递生命力量。父母残疾、家庭破碎的命运重击,没有让李福贵陷入自怨自艾。

  她像太行山上的酸枣树,在贫瘠的土壤里扎根生长,初中毕业后福贵便开始辍学打工,20多岁返乡创业,凌晨进货、深夜剪辑,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她的坚韧,不是对抗命运的悲壮,而是“把苦日子过成花”的从容。教智力残疾的母亲点头回应,带年迈的爷爷旅行看世界,用卖货收入修缮漏雨的老屋……

  她用向阳的姿态诠释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坚韧乐观。

  以初心为砚,研磨时代价值。 面对800万粉丝的流量盛宴,李福贵没有迷失在商业诱惑中。

  她拒绝高价广告,坚持只卖平价商品;放缓视频更新,只为守护生活本真;将带货收益反哺乡村,用行动践行“流量反哺”的承诺。

  这种清醒,在“网红经济”良莠不齐的当下尤为珍贵。当某些博主靠“卖惨”博同情、用虚假人设圈粉时,她用“不消费苦难”的坚守,为流量时代树立了价值标杆,这份初心,恰似一泓清泉,荡涤着网络空间的浮躁与功利。

  李福贵的小货车仍在山间颠簸,但她的故事已超越个体叙事,成为观察时代的棱镜。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她是“新农人”主体性觉醒的缩影,用手机镜头重构乡村传播的话语权;在流量焦虑的社会症候里,她是清醒的逆行者,证明真诚与善良永远是最动人的流量密码;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她是乡土文明的守护者,让人们看到“不计算”的生存哲学依然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从“卖菜西施”到“豆腐姑娘”,李福贵的走红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她的走红也启示着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征程中,不应丢失乡土的温度;在流量狂欢的浪潮里,更需守护人性的本真。

  愿更多“李福贵们”涌现,让数字时代的中国,既有高楼大厦的巍峨,也有乡土文明的芬芳。

  (作者:高琳  宁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