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贺兰山网评 -> 贺兰山青评
【贺兰山青评】农村“厕所革命”不能止于“建”
2025-07-25 09:20:04   
2025-07-25 09:20:04    来源:宁夏新闻网

  7月20日,央视财经曝光山西运城稷山县农村新建公厕长期锁闭,仅在领导视察或村内活动时短暂开放。村民被迫使用百米外的老旧旱厕,异味刺鼻、卫生恶劣。稷山县太阳乡东里村村干部在调查过程中表示“建而不用”的原因,一是用水量大成本高,二是担心村民素质不高,难以承担环境维护费用。该事件一经曝光,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群众热议。

新闻视频截图

  2022年8月,根据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农村公厕“确保建得成、用得上、长受益,真正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2023年,稷山县投入财政资金230.28万元,新建23座高标准公厕,单座造价约10万元,次年7月20日竣工。在理应投入使用的一年时间内,却迟迟没有对外开放。该做法不仅导致大量的财政资金闲置浪费,也让老百姓的期待落空,更令和美乡村的惠民政策悬空,严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建而不用”的现象折射出当前农村“厕所革命”的深层困境:重建设、轻管护。基层为完成数量考核指标而建,却因后续运行难题(如缺乏污水处理体系、化粪池堵塞、无专员日常清理维护等)而“一锁了之”。

  基层只完成“厕所革命”建设数量的考核,忽视管理机制,背离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初衷。而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只为“迎检领导”,暴露出基层工作将考核指标凌驾于村民的实际需求之上,偏离了公共服务的初心,消解了基层治理的公信力。

  公厕“建而不用”现象出现,表面上是政策的偏差执行,根上则是当地村干部的“怕麻烦”“怕担责”的责任缺位思想作祟。锁上公厕,却隔绝了民心,也阻碍了厕所治理之路。

  农村公厕虽小,却是检验基层治理精细度的“试纸”,使“方便”之事真正方便,需多管齐下。

  村干部要纠正“重建设轻管护”思想,加强制度建设,树立良好政绩观,不只做应付考察的“面子工程”;村级组织需要投入治理力量,落实与完善农村公厕的长效管理制度,加强村民宣传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上级部门需优化考核标准,注重实效,将公厕使用率、村民满意度等纳入考核,引导民生工程从“建得好”向“用得好、管得好”转变。只有“建管”结合,让公厕发挥方便村民、美化环境的作用,才不至于让“厕所革命”沦为形式主义,民心工程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作者:薛悦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