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暑假到了,许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纷纷分享自己在高铁上拒绝换座的经历。微博热搜“休想换走我的F座”也曾引发广泛讨论。从高铁霸座到飞机换座纠纷,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之争频频引发热议。
网络图片
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现代人对个人权利的重视,更揭示了社会中的一种隐性矛盾——部分人习惯以“人情”“帮忙”为由,试图越过规则,侵占他人的正当权益。但是,在公共交通领域,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座位有使用权,旁人不应该用道德绑架夺走个人的权利。
高铁座位不是可以随意交换的“人情资源”,而是乘客通过购票获得的明确权益。2023年,多起高铁霸座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例如,2023年6月5日,济南铁路公安处发布通报称,乘坐G345次列车的旅客岳某霸占他人座位,不听从列车工作人员的劝阻,拒绝让座,扰乱了公共秩序。随后铁路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给予岳某某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在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购票时即与承运方形成合同关系,座位号就是这种合同关系的表现形式。我国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旅客应当按照车票记载的座位号乘车。”这意味着,乘客有权利拒绝任何非自愿的座位调整。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与人为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底线地要求他人牺牲权益。真正的文明社会,应当是人情与规则并重的。
在这方面,一些公共服务已在尝试平衡二者关系了。铁路部门近年来推广的“静音车厢”制度,在《静音车厢管理暂行办法》里就明确规定:“乘客不得在静音车厢内大声喧哗或要求他人换座。”
在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中也表明,清晰的个人边界是现代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当个体频繁被迫妥协时,容易产生“被侵犯感”,进而引发焦虑或抵触情绪。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坚定地拒绝不合理的换座请求——他们并不是冷漠,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当然,如果遇到老人、孕妇等的确有困难的情况,多数人还是愿意提供帮助的。我们尊重每个群体的合理需求,但反对将公共资源人情化;我们珍视传统美德,但拒绝被其绑架。正如一位网友的精彩评论:“我的F座我做主,拒绝换座不等于没素质。”
(作者:谭方铭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3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