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贺兰山网评 -> 贺兰山青评
【贺兰山青评】让科普教育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活力
2025-07-22 14:57:26   
2025-07-22 14:57:26    来源:宁夏新闻网

  当VR眼镜里的虚拟火场燃起“浓烟”,当模拟灭火器的压把在手中“发力”,当逃生通道的指示灯引导着“撤离路线”——河北冀南新区消防科普教育基地里的一幕幕,正在重新定义科普教育的打开方式。这场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消防知识的实践,不仅是一次安全教育的创新,更折射出科普教育从“书本灌输”向“体验感知”转型的时代深意。

  科普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而且是一项培育创新基因、塑造文明形态的战略工程,更是为民族未来筑基。回望人类科技文明进程,从蒸汽机轰鸣开启工业时代,到电的发现点亮现代生活,再到互联网浪潮重塑世界,甚至未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跨越式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觉醒与科学知识的普及。在今天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普早已超越了“讲解科学原理”的传统范畴——当AI助手规划我们的日程,当北斗导航指引出行方向,当基因测序守护健康密码,科学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可以说,不懂科学,就难以真正理解这个时代;缺乏科学思维,就可能在发展浪潮中错失机遇。

图为消防员正在给学生们讲解消防器材。图据中新网

  长期以来,不少科普教育停留在“你讲我听”的单向传播模式:课堂上念概念、展板上列数据、手册里印原理,看似信息全覆盖,实则难以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就像消防安全知识,即便学生能背诵“三懂四会”,但若从未亲手操作过灭火器,从未体验过火场逃生的紧张感,遇到险情时仍可能手足无措。为此,解决传统科普教育核心应跳出“单向灌输”的窠臼,转而以互动、沉浸、跨界的姿态,让科学知识“活”起来、“动”起来,激发学生“我参与、我体验、我创造”的主动探索情愫,让知识从“听过”变为“做过”,从“记住”化为“会用”。例如:中国科技馆的“量子迷宫”互动装置,通过灯光变化模拟量子叠加态,让抽象的量子力学变得可感知,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科学“可触摸”;深圳的“少年科学院”学生在实验室里用光谱仪分析水质,用3D打印技术复刻古生物化石,这种从“学知识”到“做科研”的模式,把青少年科普变成了“探索未知的实践”,埋下创新的种子;四川凉山的乡村小学,通过5G+VR设备“走进”中科院实验室,与科学家实时连线观察细胞分裂,技术赋能让科普“无边界”,让偏远地区都能平等享受科普资源,真正实现“科学面前,人人可达”。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素养,科普教育则是培育这一素养的重要土壤。正如冀南新区消防基地的VR逃生演练所示,让科普教育走进生活场景、贴近受众需求、融入互动体验,就能激发人们探索未知的热情,让知识真正成为守护生命、推动进步的力量。期待更多领域、更多地方能借鉴这样的创新思维,让科普教育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活力,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武汉市第七十一中学 张帅)

【编辑】:任岚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