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科技黄牛”如何借助技术手段,模拟真人抢票、绕开正常购票流程、侵入平台数据库等方式获取门票。此现象一经曝光,迅速引发网友热议,纷纷谴责“黄牛”对演出市场环境的破坏。
视频截图
演出火热,抢票艰难,消费者苦“黄牛”久矣。针对演唱会门票市场的乱象,监管部门并非缺位,早在2023年9月,文旅部与公安部联合发布新规,其中明确要求严格实行实名制,推行“一证一票”制度,确保人、证、票信息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黄牛”哄抢门票的现象。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一规定对于职业化、技术化的“科技黄牛”效果有限,如今的“科技黄牛”不断更新手段规避监管,甚至不惜触碰法律红线。
“科技黄牛”的危害触目惊心。就市场秩序而言,“黄牛”通过技术手段大量抢票、囤票,严重扭曲了正常的市场供需关系,扰乱了演出市场的正常运行,将文化消费异化为资本投机的游戏。对于消费者来说,“黄牛票”的高额溢价不仅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而且缺乏正规的售后保障,难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此外,“黄牛”的溢价票产生的暴利并没有反哺于演出市场,反而让演出市场的文化消费属性沦为了投机者的赚钱工具,长此以往,整个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
遏制“科技黄牛”乱象,需要票务平台和监管部门协同发力。票务平台要加强技术防御建设,升级验证系统,拦截异常访问,实时监测异常购票的IP;同时推行“人脸识别+实名购票”的双验证机制,严格管控入场人、证、票一致,从源头上切断技术黄牛的操作空间。监管部门要加强技术实施,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建立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追踪高频涉票账号及异常资金流,对于利用黑客技术侵入数据库的行为要从严追究刑事责任,形成“技术防范、制度管理”的全方位治理模式。
当“科技黄牛”将技术创新异化为投机手段,当代码与算法成为侵犯权益的工具,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抢票神话”,而在于守护多少人的文化梦想。唯有以技术筑牢防线、用制度划清边界、靠共治凝聚力量,才能让演出市场的舞台真正属于每一位热爱艺术的观众,让数字时代的文化权益不再被技术暴力践踏。
(作者:王菲菲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