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近日,上海街头频频上演“科幻大片”:市民悠闲地牵着机器狗散步,人形机器人背着购物袋在滨江“遛弯”,甚至出现机器人之间互相“遛”的奇观引发路人驻足。
视频截图
这些画面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后引发热议,网友对“未来已来”“科幻照进了现实”的惊叹与“隐私风险”的担忧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人工智能渗透日常生活的复杂现象。从徐汇校园的脑电波操控测试,到浦东滨江的低温跑步机器人,再到嘉定“机甲联盟”的互动狂欢,这些城市各处的科技拼图,正拼凑出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技术的突破让机器人从实验室的“机械工具”转变为街头的“灵活伙伴”。南京西路的霓虹灯下,一只银灰色机械犬迈着精准步伐,身后人形机器人紧随其后。这对科幻感十足的“智慧搭档”重新定义街头漫步。它们会扫描环境,感知周围的环境。操控者手腕上的智能终端闪烁,整套系统通过5G专网实现实时交互。这套系统展现了当前机器人技术的巅峰水准。
然而这些新事物也引发了担忧,从社会层面来讲,隐私安全和伦理问题不容忽视。机器狗和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收集使用者的信息,倘若这些信息被不当获取或使用,将会对个人隐私造成威胁。当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参与人类生活,如何界定它们的权利和责任,避免对人类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随着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部分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岗位可能受到冲击,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同样需要深入思考。
上海街头遛机器狗和机器人的现象,是科技发展浪潮下的新产物,它既展示了科技为生活带来变革的潜力,也让我们看到前进道路上的挑战。我们应秉持开放且理性的态度看待,鼓励科技创新,让机器狗和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人类;与此同时,也要加快完善相关规则和制度,规避潜在风险,确保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让科技成果切实造福人类。当机器狗项圈与人类牵绳在街头交相辉映,我们既要呵护这份科技的浪漫,更要筑牢伦理围栏。
(作者:武茜华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