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在安徽铜陵高速上,小米SU7的碰撞爆燃事故夺走了三名年轻女大学生的生命。智能汽车从“未来出行”的美好愿景跌落为吞噬生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场悲剧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智能驾驶技术光环下的安全隐患。
网络图片
智能驾驶技术在近年来被众多车企大力推广,它被描绘成未来出行的美好愿景,仿佛是开启便捷、高效出行新时代的金钥匙。然而,小米SU7事故却暴露了其潜藏的巨大风险。从小米公布的事故数据显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22:44:24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警示,一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随后三秒内便发生了碰撞。这短暂的时间窗口,对于人类驾驶员来说是近乎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致命瞬间”。远低于国际标准下,驾驶员从接收到警示到完成操作的1.5 - 2.5秒之间合理反应时间。这一情况充分暴露了L2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L2级辅助驾驶虽然被宣传为可以为驾驶提供一定的帮助,但它既不能完全取代人类驾驶员的判断,又可能因为警示时间过短而让驾驶员措手不及。
事故发生后,车门无法打开这一情况也引发了家属的质疑。小米回应提到应急机械拉手设计,但是在剧烈碰撞之后,车内人员可能由于惊慌、受伤或者意识模糊而难以完成这种复杂的机械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安全气囊的被动安全机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自动弹出,不需要乘客进行额外的操作。设计一种自动解锁车门系统或者以一种更简便的方式打开,保障车内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逃生。
另外,当电池在碰撞后起火甚至爆燃时,车内人员为什么几乎没有逃生的机会。如何在碰撞瞬间切断电池的能量输出,或通过高效隔热延缓火势蔓延,仍是行业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电池技术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之一,但电池在碰撞后的安全性却为何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车企和相关技术研发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车辆在正常行驶时的性能和功能,更要考虑到在极端危险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对于当前社会,存在着明显的智能崇拜现象。小米SU7作为新晋智能电动车,凭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科技卖点,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潮流符号”。前不久陕西一位父亲开雷克萨斯敞篷车去接儿子却遭到嫌弃,只因孩子“只坐小米SU7”。消费者往往被高科技的宣传所吸引,认为智能驾驶会变得更酷。车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迎合市场和竞争,过度强调智能驾驶的先进性,而淡化了潜在风险。这种智能崇拜、对技术的盲目信任,却会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这起悲剧也应该引发智能汽车行业深刻反思。智能汽车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根本准则。车企作为智能汽车的生产者,不仅仅是在事故发生后厘清责任,更重要的是在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将安全置于首位。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要树立正确观念。不能仅仅因为智能驾驶功能的炫酷而盲目购买,要充分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实际水平和局限性,保持对驾驶安全的警惕。
智能驾驶是大势所趋,但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唯有坚守安全底线,才能避免让技术成为悬在生命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真正实现科技造福人类的初衷。
(作者:李宣谕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卓越新闻人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