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贺兰山网评 -> 贺兰山青评
【贺兰山青评】挣脱“好学生”枷锁,夺回人生主导权
2025-03-02 17:15:05   
2025-03-02 17:15:05    来源:宁夏新闻网

  近日,大热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申公豹”一角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调侃,申公豹努力却得不到师尊重用的样子,活脱脱就是“小镇做题家”的真实写照。他努力讨好权威,却始终格格不入;拼命内卷,却依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深陷精神内耗,却浑然不知。这些特质,与豆瓣小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成员们如出一辙,他们都被“确诊”为“好学生”。

cf525d78-292a-4470-becd-38d1ad761ec6.jpg

电影截图

  在豆瓣“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里,不少成员是专业绩点3.8的优秀学子、全A学生,还有成功保研至985高校的学霸,也有拥有稳定、体面工作的年轻人。然而,他们却被自我厌恶、抑郁症、焦虑内疚等负面情绪紧紧笼罩。曾经耀眼的“好学生”光环,在这里成了沉重的枷锁。超11万成员倾诉着因“好学生心态”陷入的种种生存困境,他们挣扎着寻求自救之法,迫切渴望挣脱“好学生”的枷锁,夺回人生的主导权。

  挣脱“好学生”的枷锁,首先要实现自我觉醒。

  申公豹机关算尽,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世俗意义上有身份、有地位的成功。为了迎合这种成功,他甚至让家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和万千“好学生心态受害者”一样,他们勤勉努力、严守规则、习惯性讨好权威,可他们的身份构建、个人价值获得感更多源于他人认可,而非自我认同。主体意识的觉醒,关键在于找寻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年轻人能分清“我想”和“要我”,社会对多元价值实现方式更加包容,“好学生”的枷锁才会松动。

  豆瓣小组的不少成员以受害者的身份剖析自己在家庭、学校、职场中出现的好学生心态,并积极寻求建议,这正是自我觉醒的过程。

  接纳自己,与曾经拥有“好学生心态”的自己和解,同样至关重要。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多数人或许都曾是“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就像申公豹一样,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用尽了全力,还是不能取得好成绩?还是不能拥有令人艳羡的好工作?还是不能让家人骄傲?”

  广大网友对申公豹这一角色的同情,其实更像是在同情曾经的自己。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我们都难免主动或被动地陷入内卷,“好学生心态”无可厚非,不必因为它而全盘否定过去的努力。相反,陷入这种心态可能是我们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最优选择,在带来痛苦的同时,它也展现出一种不满于现状、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如申公豹早已成为家乡“小豹”们努力修仙的动力源泉。

  而在豆瓣小组一些受害者的帖子里,他们为摆脱“好学生心态”的内耗,选择逃避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结果却再次自我怀疑,陷入虚无。自救并不意味着摆烂和放弃自我,放弃“好学生心态”后,生活未必如想象中轻松,唯有接纳自己,世界才会回馈美好。

  人心中的成见与社会长期形成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紧密相连。

  正如“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这句台词所说,仅靠个人的努力、豆瓣小组成员的心理调适远远不够,标准化教育体制亟待调整。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激增,一元化教育评价早已不合时宜,“标准化人才”更是难以满足发展需求。要搬走这些“成见”的大山,社会需要打破偏见,保持开放包容,重视多样人才的培养。

  坚守在平凡岗位的普通人,虽没有光鲜的履历,却依然能在学习和事业上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衡水教学模式将时间管理细化到秒,培养出的学生服从性、纪律性强,但在进入多样态社会后,不少人频频受挫,甚至出现报复性叛逆。教育体制需要与时俱进,为年轻人创造更广阔、多元的成长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反思:北师大附中取消班级排名,深圳某国际学校引入“成长型思维”课程,这些都是让教育从规训回归启蒙、从标准化回归个性化的积极探索。(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李晓歌)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