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贺兰山网评 -> 贺兰山青评
【贺兰山青评】不该“言者有罪”但也不能肆意妄为
2024-10-29 09:26:07   
2024-10-29 09:26:07    来源:宁夏新闻网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文件一经发出许多网友便为其扣上了“言者有罪”的帽子,这顶“帽子”可扣的有点大!在热舆论面前我们需要的是“冷思考”。

19c9c615-6539-486f-91b3-053d5cebaeda.jpg

网络图片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信息不断更迭,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网络热词与热梗,其中就不乏一些歪曲音、形、义的“黑话烂梗”。“与你无关”变成“雨女无瓜”、“完了”变成“丸辣”、“家暴妆”流行网络、先天性疾病“唐氏综合征”成为形容词……这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话与梗在互联网上与现实生活中大肆流行,有的甚至还出现在了试卷上。

  很多老师评论说,学生们在试卷上将“细”组词为“细狗”、ABCC式词语填上了“勇敢牛牛”、50分的作文满篇皆是“奥利给”。对于中小学的孩子,现在正是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如果不建立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可能对他们未来的语言发展和思维表达带来负面影响。在如此众多情形下,也该给网络热词泼盆冷水降降温了。

  不得不否认的是一方面“网络热词”的确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了解。但另一方面,也让大家陷入固定话语体系。过于程式化、简化的表达让本应承载文化深度与美感的语言变得浅薄和戏谑,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如今甚至还侵蚀到了未成年群体,让人不禁心生忧虑。

  冷思考之后是“热态度”,对于网络热词我们并非“言者有罪”也不是“一禁到底”。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面对网络热词,我们恪守底线也拥抱潮流,去其糟粕也取其精华。在2023年上海《语言文字周报》评选发布的202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不仅看到了广受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喜爱的“特种兵旅游”,也看到了用于称赞技术创新和产品实力的“遥遥领先”,更看到了引发深思的“孔乙己文学”,对于这些优秀的文化现象和语言表达方式,中华文化始终持有接纳和融合的态度,认可其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价值。并通过合理引导将其融入当代的文化表达当中,使之成为时代精神的一部分。

  追溯到黑话烂梗的产生,离不开平台敏感词审查的“欲盖弥彰”。虽然平台声明未设置敏感词,但许多网友反映在直播或评论中使用某些词仍会被封号。为规避风险,网友便创造出了如“啵啵间”(直播间)、“绿泡泡”(微信)、“米”“豆”“馒头”(元)等隐晦表达。所以说,在平台审查方面,不能只有敏感度而缺乏正确度,要结合语境进行识别。对违规用户,需明确告知其具体的违规内容,而非简单以“涉嫌违规”含糊处理,让用户自行揣测。

  另一方面,面对黑话烂梗的泛滥,平台作为主要传播载体,不能因追求“流量”对其视而不见。流量固然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长期纵容低俗内容传播只会损害平台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因此,平台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识别和过滤精准度,同时引入人工审查,避免低俗内容蔓延。鼓励用户监督举报,共同净化网络语言环境,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风气。

  网络热词应当是丰富而多样的,但不应沦为低俗与浅薄的代名词。面对黑话烂梗的侵蚀,我们需要的是对文化深度和语言规范的重新审视与坚守,让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文明与思想的传播者。

  (作者:张雯杰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播音主持班)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