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LAN SHAN WANG PING
9月19日,北京市先农坛体校发布了2024年公开招聘成绩公告,公告显示,乒乓球队运动员岗位的报考者为王楚钦,综合成绩为85.4分(满分100分)。此外,女足队运动员岗位的报考者为王妍雯,综合成绩为84分。网友纷纷调侃:“奥运冠军也要考事业编,看来宇宙的尽头是考编”,也有人感叹,“金牌不一定每次能拿到,但铁饭碗却永远不怕摔坏。”
王楚钦
许多人好奇,作为国乒主力的王楚钦,代言费、奖金收入肯定不少,为什么还选择考编?答案其实并不复杂。相较于其他职业,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相对较短,通常是“吃青春饭”,再辉煌的运动员也终将面对退役。当聚光灯渐渐暗淡,退役后的生活走向何方便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根据统计,我国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有5万人,每年约有3000至4000名运动员退役。然而,退役后的运动员生存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像李宁、姚明这样的头部运动员,凭借其在体育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广泛的影响力,成功转型为商业巨擘或进入政界、教育界。而更多的非顶尖运动员,则面临着转型困难。由于技能单一、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陷入生活困境。
举重运动员邹春兰,在六年职业生涯中为国家赢得了九枚金牌,但退役后因低学历和满身伤病,不得不成为洗澡工,甚至靠变卖金牌还债。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操金牌得主张尚武,退役后因拒绝教练岗位和就业培训,最终因生活困境而走上盗窃的歧途,被判入狱。
足球运动员赵丽娜也曾在节目中坦言,退役运动员的生活并不轻松:“除了踢球,几乎没有擅长的其他技能,连订机票都会觉得复杂,许多运动员退役后,带着满身伤病,只能从事与其运动生涯毫不相关的工作,如成为城管、狱警,或从事小本经营。”
运动员退役后的现状也引发了人们对运动员保障机制的思考:如何帮助运动员顺利完成从赛场到社会的过渡?如何确保他们退役后依然能够拥有精彩的人生?
光环褪去之后,保障到位,才能让运动员“流汗不流泪”。 近年来,我国在运动员保障工作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政策层面推出了包括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高等教育资助、重大伤残医疗补助、特殊困难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政策为运动员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保障体系仍需更全面、更完善。体育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国家荣誉息息相关,只有“精准下药”才能看到“奇效”,只有保障到位,运动员们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
当然,除去国家保障,运动员们“打铁必须需自身硬”,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已经开始在退役后积极转型。有人成为博主、有人做教师或走仕途,还有人选择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国乒选手“穆静毓”退役后学习短视频制作,通过抖音分享乒乓球知识,并通过“知识带货”开辟了新的事业赛道。短道速滑冠军“武大靖”则以8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吉林省体育局,后被破格评为国家级教练。乒坛皇后“邓亚萍”退役后进入清华大学深造,随后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并在剑桥大学获得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
曾经的荣誉和收入不是维持生活的长久之计,荣誉终有褪去一天,奖励也终有用完一刻。只有在退役后放下光环,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个人素养,迎接社会化挑战,寻找生存之道,将运动员的坚韧与顽强投身其他领域,才能让“运动员”不再是自己唯一的标签,才能用实力打好退役运动员的“下半场比赛”。
(作者:张雯杰 宁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