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贺兰山网评 -> 贺兰山青评
【贺兰山青评】摆脱“情绪羞耻”,重塑家庭教育
2024-06-10 08:12:09   
2024-06-10 08:12:09    来源:宁夏新闻网

  近日,《盒子里的猫》吴彼戏剧演绎情绪羞耻揭示了打压式家庭教育的悲哀并引发了网友强烈共鸣。它通过一系列生动而真实的情节,展现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情绪压抑和伤害。从被严厉告知“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童年阴影,到被要求“和平相处”的被迫沉默,再到考上大学却被告诫“不要显摆”的挫败感,每一个细节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这些情节不仅揭示了传统教育观念对情绪表达的误解和压制,更引发了观众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

007.jpg

《盒子里的猫》海报

  弗洛伊德曾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从未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且有朝一日将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这一理论在表演中得到了生动的印证。剧中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可能在某个时刻以更为激烈的形式爆发,给个体和家庭带来更大的伤害。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许多人因为长期的情绪压抑和自我否定,最终陷入了心理困境甚至精神疾病的漩涡。

  “情绪羞耻”的演绎,不仅是一次对个体心理困扰的深刻揭示,更是对社会层面教育问题的尖锐批判。它让我们看到,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摇篮,其教育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现实中许多家庭却仍然沉浸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过分强调情绪稳定和表面的和谐,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剥夺了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更可能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的生活质量。

  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愤怒。情绪的表达是人类情感交流的基本方式,它有助于我们建立亲密关系,解决冲突,以及在困难时期寻求支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同情,而不是更多的压抑和羞耻。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接纳他人的情绪表达,而不是用刻板的观念和偏见去评判和否定。

  吴彼戏剧演绎情绪羞耻,让我们看到了打压式家庭教育背后的悲哀和痛苦,也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和可能。它呼吁我们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重新审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应该摒弃过时的教育观念,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情绪表达,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情感智慧。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和强大内心的新一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马荣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1卓越班)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